本網站榮獲TWNIC 2010年 .tw 新人王網站設計大賽 ‧ 評審團特別獎

  • 2003年的寶藏巖
  • 2003年的寶藏巖
  • 2003年的寶藏巖
  • 2003年的寶藏巖
  • 2003年的寶藏巖
  • 2003年的寶藏巖

我與寶藏巖的開始

2003年六月某早,帶著數位相機專程前往寶藏巖尋寶。 那天並未拍很多照片,因為覺得可以入鏡的畫面不多。由於我不是影像紀錄者,對於所有拍照的動機都是要有明確的感覺與諸多攝影技巧上的考量,加上數位相機為早期的SONY 707,無法有效解析光線不足的狀況,因此較暗場景也就乾脆不拍,免得看到出高ISO下的粗粒子與微震的對焦不清。

那天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寶藏巖特有的味道。事實上這種味道普遍存在於老舊密集的居住環境,混合了陰暗潮濕、家庭汙水與人為排泄物的外溢,有著陣陣微微的腐臭滯氣。這味道不會陌生,但很不習慣,尤其在許多處的巷底背光處,更是重味燻鼻無法久留。照理說,一個將近100多戶的社區 (媒體說有200戶,我就取一半吧),居民的進出與鄰里互動應該很頻繁, 可是當日沒看見居民的日常活動與各式生活行為而產生的聲音 (例如:炒菜聲、電視聲、廣播地台聲、吆喝聲.....),彷彿寶藏巖是個被時代遺忘的聚落。我想我是尚未掌握到寶藏巖居民的生活節奏,或許需要多次前來,方能聽到寶藏巖鏗鏘有力的脈動。

這時的寶藏巖廢棄的空屋很多,藝術與文史工作者已有人在此落戶,但為數不多。寶藏巖聚落自有史以來,就是一個自由進出的城市空間,一批人出去了,又換了新的一批人進來,就在這來來去去之間,寶藏巖聚落形成了其豐富而多樣性的人口,而這也正是寶藏巖歷史聚落所代表的台灣族群的文化融合特色。

寶藏巖的死巷與結界的柵欄很多,無法自由走向另一個區域,但我相信它們彼此間是互通有無的 — 穿過別人的客廳,便可來到另一戶的屋頂;我家的院子就是你家的陽台……,這種空間的穿透感與不規則中的協調感,是難得意外的佳作。

我拍照時會同一地點反覆勘景,很容易不自覺地侵入居民的私領域,但這樣大辣辣的白目舉動,只引起一個年輕小姐的注意。這位看起來像是大學生的居民,看見我的第一句話是:「幫我們寶藏巖拍一個鳥瞰全景吧,很讓大夥有個完整的記憶拼圖得以索引。」

我說:「這有些困難,因為你需要的照片角度需要到對面的水源快速高架道路上拍,很危險,很容易被剛轉彎過來的急速車輛撞上。」

「這我想也是,難怪這樣的照片到目前都沒有人拍成,這兒的居民都很想要一張留念。」 她自言自語,忙著整理剛油漆好的小居,未正眼看我。

這五坪般的閣樓空間,面開窗,視野極佳。剛粉刷後的油漆溶劑味,讓我鼻子的過敏熊熊要發作。但看她快樂忙碌的樣子,相信這該是個期待已久的幸福吧。

突然地她轉身面對我:「我是在這長大的,這裡每個人我都認識。最近外來的人多了,我們都很怕有小偷。不過你看起來不像。」

我沒有與她閒聊,因為我心中始終想著:如何拍出寶藏巖的鳥瞰全景圖,直到七年後的今日。

離開時,踏過不知是哪一戶流出的洗衣水與其他管線流出的水,兩水匯成小小的涓流,浩浩蕩蕩地往下一戶的門口流去,這樣的情形在寶藏巖裡應該很普遍,但居民也很無力去改變甚麼。似乎未來的陰霾與風雨,才是考驗的開始。


  • 註一:寶藏巖於2004年經「文化資產保存法」認列成為受保護的歷史聚落
  • 註二:2006年12月22日,市政府正式對寶藏巖斷水斷電,欲徹底驅離留駐在寶藏巖的20多戶居民。
  • 註三:2007年1月30日,北市府動用兩百多名警力拂曉出擊寶藏巖,大批警力突破由學生組成的寶藏巖公社成員所設下的路障與人牆,上午七時許完成淨空屋舍,並強力抬離反抗學生,但過程中雙方人馬於窄巷爆發嚴重肢體衝突。
  • 註四:2010年10月,寶藏巖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新風貌,重新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