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榮獲TWNIC 2010年 .tw 新人王網站設計大賽 ‧ 評審團特別獎

  • 寶藏巖
  • 寶藏巖
  • 寶藏巖
  • 寶藏巖
  • 寶藏巖

寶藏巖的重生

雖然我沒有趕上2010年10月2日的寶藏巖開幕活動,但也於開幕後特別排開時間多次前往體驗這個重生的聚落。

看的出來政府在這全新的寶藏巖上用了很多心,無論是漏水排水的改善、消防逃生的規劃、寶藏居民勿干擾的標識,甚至建材的採用,無不做到尊重原味並增添諸多創意,例如某建物室外長簷廊的天花開採光窗,讓光線得以進入。但看在寶藏原住民的眼中,應該不會認同。

新的寶藏巖,被北市文化局包裝成國際藝術村,原有的住戶也只有數戶遷回(一說12戶),抽離了族群里民間的互動,寶藏巖還剩下甚麼?寶藏巖的未來,是否成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專屬的藝術工廠?廉價的藝文展售店?還是一個無味無塵的政策樣板屋?我前往數次經驗發現:外國人、學生、攝影師與年輕情侶較多,除此之外,一個社區應有的人情味與熱鬧人氣,目前都付之厥如。當然了這才剛開始,未來的走向目前仍有待多方努力,但看到許多藝術工作室大門深鎖或屋主根本不理人,有的還露出不耐煩的眼神,實在不解他們的心態。

你無法要求藝術家與遊客裝熟話家常,相信他們對於遊客早已麻痺 — 沒多久便會厭惡,他們認為來這是要創作,而不是當寶藏巖的導遊。雖然現在有做參觀時間上的管制(非假日: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但是仍不可避免地影響藝術家的作息。

市府於市政發展白皮書上甚至還談到與自來水博物館的遊覽動線結合為一,且寶藏巖又與熱鬧的公館商圈這麼近,無可避免的遊客將會很多,加上寶藏巖的建物屬於群聚型部落式,戶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的緩衝區幾乎沒有,遊客很容易窺看到室內的情形,甚至闖入開放式私領域,若藝術家以拒絕互動的態度面對,那大可不必選這;如果選了寶藏巖又沒有把自己視為居民,用心耕耘鄰里關係或善意面對公共關係,那未來與遊客的衝突與誤解將會陳出不窮,即便藝術家只有一年的駐村時間,這一年(甚至更短)仍可為寶藏巖營造出不同的風貌與特色,期待這充滿人文氣息與人情味的寶藏巖。